高血壓給全球醫學界包括我國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帶來嚴峻挑戰,如何有效地防治高血壓已成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自2019年1月19日,全國首個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iHEC)在瑞金醫院成立以來,國內越來越多的醫院相繼建設iHEC,這無疑將有效推動我國的高血壓管控的數字化。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心數量的持續增加令人振奮,更加重要的是在許多區域醫療中心充分考慮各自地區的人口特點,在iHEC項目建設中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2021年10月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圓滿舉行了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正式啟動儀式,黃浦區智慧化血壓管理進入了全新階段!
出席本次項目啟動儀式的領導、專家和嘉賓有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王繼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黨委書記傅人姣、黨委副書記兼院長陸勇、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俞曉萌、心血管內科主任趙建榮、全科醫學科主任兼老年科副主任何明,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繆皓霞,淮海中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袁申毅,五里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黃雷,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金迎,南京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葉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副院長祝濱擔任主持嘉賓。
精彩致辭
INTELLIGENT HYPERTENSION EXCELLENCE CENTER
王繼光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國內高血壓患者數量龐大,且呈不斷增長趨勢,僅僅依靠人力無法實現對該類人群服務管理的全覆蓋,為此由中國高血壓聯盟牽頭、高血壓研究所發起了iHEC項目,旨在通過新型管理平臺的搭建助力實現高血壓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甚至智慧化,進而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有效的途徑。事實上,高血壓管理是最有可能在短期內出現明顯成效的疾病預防手段,可以有效減少一半以上心臟、大腦、腎臟等終末期疾病的發生,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包括主動脈夾層在內的諸多危重心血管病患者數量大幅上升,這提示目前高血壓患者尚缺乏良好管理,往往使得疾病進一步加劇,造成嚴重后果。許多年輕患者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皮損傷等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壓,未來幾年中各種危重心血管病患者數量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必需及時有效控制血壓并進行綜合管理,維護好人民大眾的心血管健康。通過智慧化高血壓診療平臺的建設,詳細記錄信息,幫助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專業管理,同時還可以依托這一平臺開展大量科研工作,創新發展,面向未來。相信在智慧化高血壓診療平臺的助力之下,黃浦區區屬醫院服務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將會顯著提升,而這些都將在未來展現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陸勇院長首先對出席本次啟動儀式的諸位嘉賓、各醫聯體代表等表示熱烈歡迎;并提到,歷經2年多來的精心籌備和反復醞釀,由黃浦區政府所牽頭的“緊密型醫聯體三年行動計劃”戰略專項于今年正式設立,其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推進六大慢病中心在黃浦區域醫療單位的逐步落地,進而有效推動區域慢病管理的進一步發展,而此次所啟動的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無疑可為這一工作提供極大助力。鑒于黃浦區較為獨特的人口類型特點,未來希望在這一項目的逐漸落實中,高血壓管理工作不僅能夠顧及到黃浦區內的常住人口、住院患者、體檢對象,而且也可以惠及在黃浦區內工作的逾200萬職業人員;同時也非常期待在不斷的探索中,瑞金醫院盧灣分院能夠建設成為一家測壓項目標準化及規范化的醫院,從而為更多高血壓患者帶來獲益!
簽約及啟動揭牌儀式
INTELLIGENT HYPERTENSION EXCELLENCE CENTER
在精彩的致辭之后,迎來了最為激動人心的簽約及啟動儀式。陸勇院長、王繼光教授一同在大會屏幕上簽名,完成了本次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的簽約,這也標志著黃浦區六大慢病管理方向之一的高血壓精準管理正式步入嶄新階段。
為更好地推動黃浦區iHEC智慧血壓管理平臺的建設和發展,陸勇院長代表區域醫聯體,正式聘請王繼光教授擔任黃浦區iHEC智慧血壓項目區域負責人并頒發證書,對黃浦區高血壓防治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未來發展寄予殷切期望。
共同啟動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
最后,在激昂的音樂聲中,王繼光、傅人姣、陸勇、俞曉萌、祝濱、趙建榮、何明、繆皓霞、袁申毅、黃雷、金迎、葉波共同啟動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并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進行揭牌。
此次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的啟動,是黃浦區在探索高血壓智慧化管理過程中所邁出的重要一步,相信在黃浦區各級醫院的共同努力下,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在該區域將會實現更好發展,為更多高血壓患者帶來獲益,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大目標!
會后專家訪談
INTELLIGENT HYPERTENSION EXCELLENCE CENTER
左:王繼光教授;右:陸勇教授
問:自2019年全國首家iHEC中心建成以來,歷經2年多的發展,當前iHEC項目已取得了哪些進展?
王繼光:iHEC項目致力于高血壓診治專業技術平臺的建設,其目的在于實現高血壓管理的標準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設內容包括血壓精準測量、靶器官損傷系統評估以及高血壓病因學分型等。自2019年在瑞金醫院建立全國首家iHEC后,截止目前已加入iHEC的醫院已有近千家,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在iHEC設立之初就已包含周邊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種將中心醫院與社區中心有效整合為一個系統的方式特別值得推薦,可以有效涵蓋整個區域內絕大部分高血壓患者,使其能夠獲取到相應的技術支持和專業服務。此外,類似的模式在其他地區也有不少,例如在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其通過將血壓測量和靶器官損害的評估延伸至縣、鄉級醫療機構,徹底打通分級診療通道,患者血壓管理中的一些問題可以在當地及時解決,如需進一步的復雜評估和治療則可前往中心醫院就診。同時,未來隨著監測管理時間延長,患者信息累積得足夠多, iHEC平臺將能夠通過機器學習,實現醫療服務的智慧化,實現對患者更加有效的引導和分流。
問:如何做好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已成為當前亟需攻克的一大難題,正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的iHEC則為這一難題的破解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作為iHEC項目發起人,您對于iHEC未來的發展又有怎樣的目標和期望?
王繼光:目前,iHEC正在全國范圍內許多區域醫療中心開展建設工作;在“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給高血壓防治帶來了極大困難的情況下,希望通過iHEC這一平臺建設,將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和治療率提高到70%以上,從而將高血壓的患者控制率在未來10年內提高到50%或更高,即讓一半的高血壓患者得到治療而且達標——高血壓知曉治療率從45%提高到70%以上;治療以后的控制率從現在的40%左右提高到70%。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國高血壓控制率達到50%之后,則意味著高血壓管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顯著改善,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就有條件管理更多患者,實現更大的降壓獲益,進一步提高高血壓控制率。未來,希望全國所有的區域診療中心都能建設iHEC平臺,每一個縣市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相應的專業服務,實現高血壓管理模式的重大變革,迎來標準化、信息化及智慧化高血壓管理的新時代。
問:此次iHEC智慧血壓管理項目的順利啟動,預示著黃浦區的慢病管理步入全新臺階,能否請您詳細談一談智慧血壓管理項目逐步達成的發展歷程?
陸勇:智慧血壓管理項目最早是由打浦橋社區與瑞金醫院以及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一同進行合作,在社區層面建立開展的。2年前,在簽訂新一輪緊密醫聯體合作框架時,便提出要打造所謂“1+2+3”的發展模式,慢病管理是其中的重點內容。我們希望可以在醫院內建立一體化的網絡和體系,照顧到區域內所有群眾,而這也是我們將全院的智慧管理系統提上日程的重要動機與原因。但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真正困難的是使所有醫護人員都能規范測量血壓以及患者出院后也能規范地進行家庭血壓監測,在這一方面仍需進一步的努力。此次所啟動的iHEC項目除包括了瑞金醫院盧灣分院之外,還涵蓋了另外5家社區醫院,在此基礎上我們規劃到明年這一項目可以覆蓋到黃浦區域的所有社區,通過規范化、同質化和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帶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效果。同時,我們也鼓勵患者實現自我管理,這就需要包括可穿戴設備在內等更為便利的血壓測量設備的幫助以及完整的三級網絡管理體系的輔助。所謂三級網絡,第一個層級是主中心,即具有指導權和制定規范的綜合性醫療機構;第二個層級是一二級醫院,可以顧及更多不同類型的高血壓患者;而第三個層級則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幫助發現更多潛在性患者。通過這樣一個較為全面體系的運行,可更好地督促大眾進行血壓自我管理。對于高血壓這種慢性病,如果不及早進行關注,一旦出現并發癥或發展到后期,將會更加難以處理,因此早期自我管理非常重要,而這也是慢病管理破局的關鍵。與此同時,需注意黃浦區人群構成較為特殊,除常住人口外,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職業人群,同樣需要我們給予重點關注,因此我們也需要根據黃浦區所具備的這一特殊性,選擇具有黃浦特色的慢病管理模式。
問:為進一步做好高血壓等慢性病管理工作,未來在哪些方面可做出進一步努力?
陸勇:一方面,未來希望職業人群在辦公樓等地點就能夠享受到血壓管理、血糖管理、中醫治療、功能鍛煉康復等慢病管理服務,他們只需通過互聯網預約就可前往就近服務站點進行相關診療,而不用特意前往醫院。通過這樣一種全新模式的逐步開展,可漸漸地增加慢病管理的存在感,使更多人群加入到慢病管理的隊列中。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所采用的血壓管理標準絕大部分是依據歐美國家人群數據所制定,歐美人群與東亞人群之間有著較大差異,因此如果想真正了解我國人群的血壓整體水平,并擬定適合國內患者治療方案和標準,則需要通過我國研究隊列的建立,進一步幫助我們去真正了解我國患者真正的血壓情況。因此,從學術層面來說,未來希望更多人群能夠加入到中國高血壓研究的隊列之中,為探索較為切合中國高血壓患者特點的血壓管理標準或模式提供助力!
轉載自:Clinic門診新視野